这封奏章来到兵部的时候,已是秋末。新任兵部侍郎张说第一个读到了这封奏章,他读着读着,忍不住击节赞叹:
“好文笔,真是好文笔。善遇壮士,存恤老弱,和辑万民之心,所以万民安乐,利施后世。”他站起身,将这封奏疏捧到郭元振面前:
“郭相公,你读读安西大都护府上呈的这封奏疏,真是文采斐然。我看,有这文才,朝廷也不用担心胡人不知书而不能拜相了。”
郭元振瞪他一眼:“莫要胡说。”他翻了翻奏章:“阿史那献、洛北、裴伷先等共同署名,这奏疏必是洛北的意思。”
张说好奇道:“哦?原来洛将军也是一位文才飞扬的大才?这可真是有古人之风了。”
郭元振已将奏疏读了大半,听他这样说,又抬起头看他一眼:“我看不像,我读过洛北写的东西,多重义理而轻文藻,能得你张大状元盛赞如此,我猜......应当那是褚郡君替他捉的刀。”
“是她呀,过去我们在上官昭容的诗会上常见,论文才,她确实不逊于任何一个男子。”张说道:“不过,洛将军是被武三思打压过的神龙功臣,我还以为他不赞成女子参与政事呢。”
郭元振见他多想,不由得笑了,以他对洛北的了解,洛北请褚沅为自己执笔只有一个原因——他希望借用这位褚郡君的文采和影响力,把这封奏疏传得越广越好:
“先不说文笔的事情,你看看这其中提出的若干条措施如何?”
第168章
张说光注意文笔, 倒没有在意其中提出的主张。郭元振这样说了,他便又低头看了一遍:
“........修道路、理漕运、复官学、兴病坊及悲田坊、整饬寺庙、增设文馆,这都是朝廷在开发一地时常用的策略, 若说大胆之处, 便是这整饬寺庙了吧?”
朝中权贵热爱造像修佛,耗资极多,御史和谏官们屡屡上奏,都不得成效。洛北干脆反其道而行之,上书朝廷告诉他整饬寺庙之后拿到的收入, 整整四万钱,都够充一个小军镇一年的军费了。
郭元振笑着叹了口气:“这就是洛北的高明之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4页 / 共5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