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可留心的?”
尊口一开,霎时间风云变幻。避讳成了桩天大的事。写折子的心惊胆战,朝堂上的也是各怀心思,检举的检举,发落的发落,求情的求情。这事前前后后竟牵扯出四十多人,自是成了一桩大案。
这风口浪尖上,又扯出一桩旧事来。有人参了叶侍郎一本,说他四年前任考官时,见一考生文章写得漂亮,就帮着在没避讳的地方改了一笔,口中还念念有词道:“文章做得好,就不必多生事了。”
考官补笔是不成文的旧例,宫里的人也知道,只是该不该拿来发难,也是一念间的事。太后并急于不发落,只是道:“他不是请了丁忧,人回来了吗?”答曰:“丧期已满,人已经在回来的路上了。不出五日就要到了。”
又曰:“知道了。”
有人辗转把话带给叶侍郎,问道:“这句知道了,是什么意思?”
叶侍郎苦笑道:“就是你们哪一日要去跪,便算我一个的意思,择个良辰吉日去请罪吧。”
<script>read_xia();</script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