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9章
这么多人一起工作的效率是很快的,没过多久一盆盆的大红薯又变成了一盆盆的红薯块。
刘姨让人搬过来的机子其实就是一个大型的研磨机,工作原理很简单。
把红薯块从上方的投料口投进去,拿一个盆在下面的出料口处接着,源源不断的被磨碎的红薯就会从出料口处滑下来。
丹丹好奇的戳了一下,又嫌弃又开心的举起来手:“姐姐,像泥巴。”
的确像泥巴,因为现在还没有过滤,里面还有大量的淀粉。
一盆接完之后再换一盆,不得不说科技改变人类命运,用机器的确要比手动的快的多,甚至要比切块还快,很快就磨好了。
接着刘姨又去找了几块大纱布叠在一起,她说:“这纱布一定要够大,因为要拎起来挂着,小的纱布最多勉强装住,但是四个角没有余量,不好绑起来。”
为什么要拿好几块呢,因为农家乐没有专门做红薯淀粉的大纱布,所以刘姨觉得一块纱布有点薄,滤不好,还担心破。
这和之前做秋梨膏的时候不一样了,秋梨膏当场挤完就行,这个却要像徐雪筠做干巴酸奶一样,一点点的滤出来,滤干净。
不过因为现在红薯泥还是比较干的,挂一晚上也出不来水,所以得先往里面加点水,让它成为‘红薯浆’。
“这水能多加就别少加,多加了反正就是沉淀的时间久一点,要多用几个盆子装,也不费事,但要是少加了,太稠,红薯浆就全部都留在纱布上了,滤不下去。”
刘姨一边说一边往里加水。
她加完第一盆,其他几人大概知道红薯浆和水的比例是一比二,也开始比照着加水。
刘姨还说:“其实最好用缸,尤其是四川自家的那种大土缸,因为那种比较高,下边收口还窄,明天好舀水,但是咱这儿没那么多大土缸,就只能用盆了。”
农家乐不锈钢盆倒是有很多的,所以刘姨也算是尽力找了几个最高的不锈钢盆。
这都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经验,几人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1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