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耶,阿娘,我回来帮一段时间忙吧。”
门口出现了一排小脑袋:“我们也可以帮上忙的。”
竹屋子,本来就不怎么隔音。
少年急急道:“我回来带着弟弟妹妹去翻田,多花一点时间,肯定能干完。阿娘就去手工坊里做活,阿耶就去修陂塘,这样都不耽搁。请一个月的假,东家也不会说什么的。再说了,就算是他不肯,以后再找这样的活儿也不难。”
他在东山渡的一家食肆里帮忙,顺便学点算盘。
王大力和妻子对望一眼,现在东山渡机会多得是,这样的活计的确不难找。而且现在有了水车和江东犁,田地之间的沟渠阡陌也都连起来了,其实干起活来比以前要轻松很多。
“行,那就这样。”王大力一咬牙,“实在不行,咱们就去租一头牛来。”
“要是晚稻也成功了,那等到过年,娘给你们每人做一身新衣裳!”
“嗯!”
“太好了!”
孩子们发出雀跃的笑声。
如王大力这样的人家,在东山渡再普通不过。在无数的瓦屋、竹屋里,都闪过了类似的对话与一阵阵的笑声。
贞观元年的夏季,显然给江宁县的百姓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他们第一次在收完早稻之后又马不停蹄地晒田、翻田准备种晚稻,第一次心甘情愿地去服徭役,给这一带修建陂塘。甚至因为工地上的饭菜太好吃,而干劲十足,原本只打算来两天帮帮忙的人也都留了下来。
“这蒸饼也太好吃了!”
“这叫包子,据说是寺丞家里的厨子教着这边做的。”
“包子?可真好吃!”
有人拿着手上微微黄的大包子,狠狠咬了一口。里面是被剁碎的雪菜,还混合了一丁儿肉沫,一口咬下去还能感受到里面的油脂香气。
工地上真舍得放油!据说都是从周寺丞家的榨油坊出来的。
今年,他也打算多种几亩芸薹。
&emsp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4页 / 共6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