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也不低于一千五百万两。”
“英宗游历土木堡之后呢?”
“土木堡之变”乃是大明之耻,历代皇帝和大臣都对此讳莫如深。
朱翊钧不一样,他一点不忌讳,时常把英宗的光荣事迹挂在嘴边,说这叫知耻而后勇。
徐阶低头:“正统之后税收减半,到嘉靖初年,维持在六百到八百万两。”
朱翊钧又问:“嘉靖后期是多少?”
这里,徐阶没有像之前,用一个区间来表示,而是给出了明确的年份:“自嘉靖二十九年,到嘉靖四十一年,均不足四百万两,最少时,不足二百万两。”
“四十一年之后呢?”
“之后大约在四百至六百万两左右。”
这个时间分界点正是徐阶代替严嵩,成为内阁首辅。
再往后,朱翊钧也不问了,因为徐阶也回老家了。
其实李春芳做首辅那几年,国家税收渐渐开始有了起色,但那要归功于为改革做铺垫的高拱和张居正。
朱翊钧还有最后一个问题:“那……徐阁老知道去年的税赋是多少吗?”
徐阶又立刻躬身:“老臣归乡多年,对于朝中机要,并不知情。”
“哈哈~”朱翊钧爽朗一笑,“徐阁老不是外人,我告诉你也无妨。”
说着,朱翊钧便竖起一根手指。
徐阶看到这一数字,眼里的吃惊没能藏住,被朱翊钧捕捉到。
他归乡也不过十年光景,大明的税收翻了一倍。按这个财政收入来算,减去各部开支,只要皇帝不败家,国库还能有不少结余。
听到这里,徐阁老悬着的心,死了一半。
接下来,朱翊钧要说的话,让他剩下那一半的心,也跟着死了。
朱翊钧站起来,慢条斯理的踱步到徐阶跟前,俯下身,轻声道:“徐阁老,你现在还觉得大明应该恢复旧制吗?”
“……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6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