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了郊外,朱翊钧掀帘子往外张望。日头太毒了,田间农作物因为缺水,都垂着头奄奄一息,龟裂的土地露出深浅不一的沟壑。
朱翊钧问:“土里种的是什么?”
张居正答道:“回陛下,应该是粟、豆一类的粮食。春天耕种,七月成熟,八月就可耕种宿麦,如此便可割谷种麦。”
朱翊钧又问:“什么叫宿麦?”
张居正答道:“麦子在南方两年三熟,春分为种,处暑后收,成为旋麦。白露前种,芒种后收,成为宿麦。在京郊,农户主要种植宿麦,便是一年一熟。”
一年一熟,肯定不如两年三熟产量高,老百姓要吃饭,为了填饱肚子,便在其他时间种植粟、豆等农作物作为补充。
朱翊钧天不亮就出宫,到天寿山的时候,未到午时,还不算最热的时候。
他来到王希烈所选定的潭峪岭,他大致看了一下,就否定了这处地方,而看中了另一处地方。
钦天监称此地名为大峪山,东麓有一处建筑,其中紫光焕发,和气郁蒸,门堂洁净,宛若暖室。
朱翊钧问道:“这里是什么地方?”
张居正答道:“此处是肃皇帝为睿祖修建的玄宫。”
兴献帝的陵寝在安陆,称显陵,断断续续修了四十年才建成。世宗又在天寿山挑选风水宝地为父亲修建了一处玄宫。
朱翊钧说道:“就在此玄宫基础上,按照帝王规制扩建陵寝。”
“!!!”
随行的大臣都惊呆了,他要把曾祖父的玄宫扩建成父亲的陵寝。
朱翊钧见众人不吭声,问道:“有什么问题吗?”
“……”
诸位大臣思忖片刻,立即就反应过来,没问题,当然没问题。
一开始,文臣就反对世宗追尊生父为献皇帝,更反对为此大兴土木。但世宗向来叛逆,大臣越是反对什么,他越要做什么。
新君亲自考察先帝陵寝,选中了这处玄宫,既是风水绝佳之地,又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6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