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茹巡抚在忻州的松岗言论,这恐怕会在朝中引起风波。毕竟他此举有损朝廷权威。”
解缙很想站出来反对郁新,但又感觉不妥,首先自己是士人阶层,茹瑺以巡抚、内阁大臣之躯向百姓低头,那就意味着是朝廷重臣向百姓低头。
自己是官,怎么能向低一等的人低头道歉?
若是反驳郁新,那就意味着自己认可茹瑺的道歉之举,而这很明显是一个容易授人以柄的事,在“教材之争”还没有结束的情况下,自己还是不卷入其他旋涡的好。
最主要的是,茹瑺也属于郁新、黄子澄之流,同为传统政治势力,现在茹瑺要倒霉,自己不踩上两脚已经是仁慈了,哪里还会为他说话?
朱允炆很难理解大明官员的思维,他们的认识与逻辑很奇特。
官员犯了错,伤害了百姓,那就用更强硬的措施,更严厉的语气,更惨烈的办法去遮盖、掩埋这个错,而不是站起来道歉。
比如在前不久,徽州休宁县在税赋之外,违背一条鞭法,创造性地加收了引渠税,结果惹得百姓不乐意,三十几个百姓闹事,最后把官司打到了徽州府。
徽州府的处理方案很粗暴,一是将引渠税取消,二是将闹事的百姓揍了一顿,三是严厉下令,警告百姓谁再敢聚众闹事,严惩不贷。
至于官员的处理,只是轻描淡写的调离二字。
自始至终,徽州府也好,休宁县也好,没有一个官员为此道歉,也没有任何人低头,更没有人对那些被打了的百姓说声对不起。
这件事由监察御史报送朝廷,朱允炆方知晓此事。
内阁对这种小事毫不在意,只简单追加了一条罢免调离的休宁知县,也没有提其他的处理意见。
说到底,他们站在高处,向往更高处,忘记了低头看一看脚下是万丈深渊,还是百姓千万。
第四百零二章 朱标的那句遗言
出于保密的需要,茹瑺送来的密奏不能外传,相应的事件也被暂时封存起来。
胡濙听闻传召,匆匆赶向后湖。
太后吕氏看着眼前的场景,眼神中充满了欣慰与安宁。
简单的土灶,简单的食材,简单的日子,这里没有什么帝王,皇后、妃嫔,没有那么多规矩,只有一家人其乐融融。
虽然有违礼制,比如淑妃骆颜儿笑竟露齿,宁妃喝个茶也不知道遮挡一下,贤妃还敢往朱允炆碗里夹菜,马恩慧竟还抢走了朱允炆的鸡翅,朱允炆也不以为意,还特意给她挑了更多鸡翅……
礼制?
去见鬼吧。
吕氏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5页